拼音lěi cí
注音ㄌㄟˇ ㄘˊ
繁体誄辭
词语解释
诔辞[ lěi cí ]
⒈ 亦作“诔词”。
⒉ 即诔文。
引证解释
⒈ 亦作“誄词”。即诔文。参见“誄文”。
引明 郎瑛 《七修类稿·诗文一·各文之始》:“誄辞、哀辞、祭文,亦一类也,皆生者悼惜死者之情,随作者起义而已。”
清 王应奎 《柳南随笔》卷四:“誄词所云‘ 云俱、几道,白骨同归’者,谓 豫瞻 致命,二子皆从死也。”
清 郑燮 《挽老师鄂太傅》诗之四:“人间五福於今备,合演《洪畴》作誄辞。”
《文心雕龙·诔碑》“其详(一作词)靡闻” 范文澜 注:“其誄词世无传者,故曰其词靡闻。”
国语辞典
诔辞[ lěi cí ]
⒈ 志哀文字。初为表扬死者德行,以定谥号,后发展为无谥号的志哀文字。大多叙世业,以四言为句。
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123@邮箱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