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dùn sǎng
注音ㄉㄨㄣˋ ㄙㄤˇ
繁体頓顙
词语解释
顿颡[ dùn sǎng ]
⒈ 屈膝下拜,以额角触地。多表示请罪或投降。
引证解释
⒈ 屈膝下拜,以额角触地。多表示请罪或投降。
引《国语·吴语》:“句践 用帅二三之老,亲委重罪,顿顙於边。”
《三国志·吴志·诸葛恪传》:“及於难至,然后顿顙,虽有智者,又不能图。”
明 沉德符 《野获编·司道·监司创势家》:“长公为郡伯者,日扶服顿顙於邑令, 禾郡 为谚曰:‘有眼不曾见,太守跪知县。’”
国语辞典
顿颡[ dùn sǎng ]
⒈ 屈膝下拜,以额触地。多行于请罪、投降之时。
引《国语·吴语》:「句践用帅二三之老,亲委重罪,顿颡于边。」
《后汉书·卷一一·刘玄传》:「汉起,驱轻黠乌合之众,不当天下万分之一,而旌旃之所㧑及,书文之所通被,莫不折戈顿颡,争受职命。」
⒉ 点点头。是登台时向观众打招呼的表示。
引唐·白行简《李娃传》:「于是奋髯扬眉,扼腕顿颡而登,乃歌白马之词;恃其夙胜,顾眄左右,旁若无人。」
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123@邮箱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